傲世皇朝动态 NEWS真实、正向、传递价值

当前位置: 首页 > 傲世皇朝动态 > 公司新闻

如何看待罗翔的「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

日期:2023-09-29 02:39:35 / 人气:

1.在这个说啥都要抬杠的社会,这句话被各路人马正向转载。然而“具体的人”可比“抽象的人”门槛高多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高大上话语,值得我们没有质疑地转载吗?

2.请各位知友赐教,论证此话合理与否。

  1. 爱特定的人,而不是爱他的性别、种族、身份、头衔(不要把人标签化);
  2. 尽量去爱你身边的人,比如亲戚、同学、同事,而不是爱和你产生不了关联的虚拟的人(把精力放在现实);
  3. 爱一个人的优点时,也要接纳他的缺点,而不是认为他不应该有缺点(要抵制晕轮效应);

不仅仅是「爱」这种情绪,对于其他情绪,也应该如此。

我们先看看,罗翔老师关于这句话的完整论述:

陀思妥耶夫告诉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是想着爱抽象的人。
知识分子的一个经常性倾向,就是我们喜欢抽象概念,胜过具象的事物。
但是一个越爱抽象人的人,往往越难对具体的人表现关爱,因为抽象的人是美好的,抽象的人存在于理念之中,但具体的人都是有缺陷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感到抽象人的美好,你就越会发现具体的人,你身边的人可恶、可鄙、可耻,但是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爱。


罗翔老师的话,很符合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这里的无条件是指, 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你符合我的心意,我才爱你。而是我不需要你做什么,也不需要你迎合我,我喜爱你只因为你就是你。

这里的无条件,和罗翔老师说的具体人的爱大致是一个意思。

真实的人,一定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那我们能不能爱他们呢?

就像我们谈恋爱一样,和一个人初识时,彼此把各自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彼此,相互爱得不得了。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彼此了解的加深,对方可能会有小脾气、会不爱干净,会......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她穿着华美的裙子,或他穿着帅气的西服,然后画上精美的妆,彼此说相爱,也是对方素面朝天,穿着睡得褶皱了的睡衣,在你面前放屁,还故意让你闻闻,而你依旧爱ta。

同样,真正的爱,不仅仅是孩子考上985、211,父母说“我爱你,你真棒”,也是你考砸了,父母说 “没关系,人生还长继续加油,我们一直支持你、爱你”。

......


无论是我们的伴侣、孩子、其他人,抛下抽象的美好外,剩下的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缺点。

爱具体的人,意味着我们要爱其所有。

当然,这样无条件的关注与爱,并非只对别人,而是先要无条件关注、爱自己,然后才能学会无条件关注、爱身边的人。

你看到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例如身材走形、情商不高等等时,你不去挑剔、批评自己,而是接受这些缺陷,选择爱自己,给自己支持与鼓励。


接着你才能学会,带着更少的评判与要求,去爱身边真实、具体甚至俗气的人。

爱抽象的、美好的人,只需要人的本能,而爱具体的、不完美的人,则需要我们对自己与他人,都足够的接纳与包容。

而这,或许是我们需要一生去学习的。


关注 @壹心理 ,我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更爱具体的人,还是更爱抽象的人?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贴标签”是人们常用的认知这个世界的手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时,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概括的标签来对某些人或事进行标记,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他们的核心特质。比如工作中新来的同事,你可能会根据他的学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来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会是怎样的人。

按照某一特质进行分类是“贴标签”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结果,如果你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某方面特质进行归类,那势必会形成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地图炮”就是这样,你会下意识地认为东北人就是好勇斗狠的,河南人就是喜欢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山西人就是爱吃醋等等。但显然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说辞。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比如说到底美国人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少网友打着爱国的旗号只去关注美国阴暗的一面,比如枪支毒品泛滥,但他们可能并未真的在美国生活过,而是根据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得出结论。而真正在美国生活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并非生活的常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这是一种认知方式,下次当你再遇到不同的观点,你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刻板思维。当你去了解具体的人和事,你可能也会变得更加宽容,而不是暴戾。

2.这句话让我想到“叶公好龙”这个词,最近下班回家带孩子,被老婆吐槽是叶公好龙,刚进门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想亲亲、抱抱、举高高,可基本上过不了十分钟,就会不耐烦或者偷偷玩手机。每次被说成是“叶公好龙的爸爸”时,内心是有些惭愧。

被吐槽后我在想,我到底是喜欢女儿本身,还是喜欢有了女儿带给我的附加感觉?

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喜欢女儿本身,她可爱美好的一面自是不用多说,但你也会包容和接受给她换纸尿裤、洗屁屁,晚上多次醒来后你需要陪着她,白日里不好好吃饭时,你也得耐心地哄她逗她。但如果仅仅是喜欢女儿带给我的附加感觉,比如我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娃,或者当成一种谈资,那大概率你只能接受她的美好可爱,而那些需要你花时间、耐心陪伴的事情,你就不愿意去做了。

但孩子的成长是恰恰是需要你的耐心,而且亲子关系会在你做具体的事情时展现更深层次的涵义,比如孩子会因此更加信任你,也更容易建立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长期有益。

还有一类人之所以会爱抽象的人,是想要把自己标榜为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来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欧文亚隆曾经谈到过“那些愿意持续地、以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会因为在内心世界容纳其他人,而淡化存在的焦虑。他们能够因为爱去接触他人,而不是因为匮乏而抓紧他人。”

很感谢罗翔老师提到这句话「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共勉!

突然想起来补充一下:我爸在旅行的时候特别喜欢拍照,他并非摄影爱好者,拍照纯粹是为了回家给别人看看,证明自己到此一游,反而忽略了景色本身的美好,这也算是一种叶公好龙吧。

还是忍不住晒一下

很多来找我聊自己困惑的朋友都会问我一个在我看来很无解的问题:

就咨询的是她,和我沟通的是她,但她要求我解决的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她的伴侣。

哪怕她的伴侣在朋友眼里,在我看来已经很优秀了,可只要有一点她不满意,就会继续苛求。

其实这种现象,问题就出在不是爱具体的人,她爱的是她心里的那个完美投影,是一个她虚构出来的人。

这个人可能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藏在心里,我将来的如意郎君,身披金甲,脚踩七色祥云来娶我。

所以对着现实里的那个他,她会气急败坏地想修正,只要有一点对不上,就会大发雷霆。

会不停的问,怎么才能让他把最后那点问题都改掉,让他变成一个完全符合自己预期的人?

其实普通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对,磨合的本意不是让他变得完美或者特别懂你,而是弄清楚彼此的红线与耐受力。

比如他觉得不耐烦,为什么不耐烦,是不是你闹的频次太多?

你这边是否有办法自己控制减少,他那边是否已经做出改变,这是要综合考虑的。

单方面驯化对方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是两个人双向奔赴。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更不是怎样做结果好这样做就能成的。

比如,我现在很困想睡觉但是睡不着,我知道睡眠不好有损我的大脑,但是我就是没有睡着。

人的本性如此,biorobots 就是量子混沌机理,即使懂得再多道理,有充足的意愿和行动力,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人和人的关系也没法简化为理念自洽即可。

我们身边的时间是缓慢和具体的,你无法糊弄,你只能面对。

因为电影里的一句十年后, 现实里要一天天过。

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以物、思想、关系包装、包含、包围自己”,层层包裹的过程就是关于我们的身份建立的过程。

人创造了理念,而理念又在很大程度上“包裹”了人的生活,并在层层包裹中构建了意义。

我们创造了各种理念,其实也是创造了一个个标签,把我们自己与他人简易又迅速地地分类,然后不考虑具体的思想与个性,只聚焦在我们为他人仓促打上的标签是否喜欢或讨厌。

这种荒谬就好像我们为对方亲手换上我们讨厌颜色的衣服,然后开始歇斯底里咒骂对方不尊重自己的好恶。

所以现在网上太多事情完全是虚空打靶,而我们每个人离开网络,能顾得上的,只有具体的人。

具体的人不完美,具体的人很复杂,具体的人不是网上那么单一的属性,不是单纯的穷人,富人,聪明人,笨人,拳师,普信男或者是任何我们为了互相diss造出来的理念。

具体的人可以温柔又贪婪,具体的人可以善良又善妒,具体的人可以懦弱又勇敢,具体的人可以迷茫又坚决。

具体的人可以爱你的时候祈祷你万事顺遂,恨你的时候诅咒你利刃加身。

网上讨论人和事很多时候就像打辩论,打多了产生路径依赖,遇到反对自己的人就开始贴标签,给人扣帽子,试着把对方归纳为特别不可沟通的奇行种,遇到任何负面情绪就开始对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咬文嚼字,脑补有个裁判,好像有人会为他的专业打分似的。

但到了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和人在具体的场景里的沟通与相处,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灌输式的,我们在彼此的话语中相遇,我们在彼此的眼神中理解。

我们甚至会爱上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我们讨厌的人。

在这样剧烈而又缓慢的变化中,我们不断发现我们自己的存在。

人类不完美,你我都是。

在认识到人类的丑陋之后,在目睹不堪与失态经历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之后,依然拥抱对方,这种更复杂的爱,才是我们每个不完美的人应该毕生追求,和给予的。





如果给你六千万,代价是余生都看不见月亮,你会答应吗?

其实这句话可以算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核心的思想之一了。它的意思其实在书中说得很清楚,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关于理解,标签和刻板印象的。他的观点很简单:爱抽象之人的爱是“梦中之爱”,它是人心根深蒂固的好高骛远,渴望被关注和表扬这些弱点的反射,陷入此爱的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真正的爱(对具体之人的“鲜活的爱”)恰恰是反直觉的,它需要人作出艰苦的努力克服人心的这些弱点,它是深思熟虑和长久规律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脑中的概念或一时冲动之举。

借Elder Zosima之口,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二书第四章里是这么说的:

...active love is a harsh and fearful thing compared with love in dreams. Love in dreams thirsts for immediate action, quickly performed, and with everyone watching. Indeed, it will go as far as the giving even of one's life, provided it does not take long but is soon over, as on stage, and everyone is looking on and praising. Whereas active love is labor and perseverance, and for some people, pehaps, a whole science.
翻译:鲜活的爱比起梦中的爱是一件严酷而让人恐惧的事情。陷于梦中之爱的人想要马上做出行动(来展示他们的爱),越快越好,并且最好让所有人都看到。事实上,如果大家都在旁边看着鼓掌的话,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鲜活的爱需要踏实的工作和隐忍,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整套科学(需要长期的身体力行来参透)。

(以下是个人的私货和猜测)

为什么爱具体的人这么困难?因为“无私的爱”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天生只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亲缘,以及有条件地爱那些对自己好的人。爱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给过我任何好处的人?这对于我们的心理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我们对其的想象往往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我们“爱抽象的人”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只是在回味我们体验过的爱亲人的感觉,并误以为我们对任何人都有这种能力。可惜不是的,我们的心理机制对陌生人其实是很mean的,比如我们对它们的缺点会非常敏感,我们会非常在意自己付出的好意有没有得到相称的回报,如果没有我们会马上收回好意。

陀很敏锐地意识到了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他的答案是“要努力去爱具体的人,即使受到挫折,即使付出的好意得不到回应,即使从心底里就蔑视对方,也要继续去做,怀着对上帝的信仰”。虽然在我看来这很像是说,要我们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通过长期的训练构建新的条件反射(逃),但是我认同陀的是,不管这么做有“最终”的意义与否,爱具体的人之人都是非常勇敢的,任何这样的尝试应该获得尊重和敬意。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