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动态 NEWS真实、正向、传递价值

当前位置: 首页 > 傲世皇朝动态 > 行业新闻

医生如何做科普(五)-- 写作技巧

日期:2023-03-24 11:03:18 / 人气:


今天介绍医学科普写作的第二部分 -- 具体的写作技巧。
技巧部分一共有三个大方向,共分成2篇给大家介绍。


今天介绍的是前面两个方向 --  减少脑力消耗、增加知识获得。


先说如何减少读者的脑力消耗,也就是尽可能地让读者省心省力。因为,科普文章里的知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必须的,稍微看着有点累,就没人愿意看下去了。
 
 80%内容是读者已经知道的
很多医生在刚开始写科普的时候,总是希望把尽量多的知识浓缩在一篇文章里,既显得自己学识渊博,又可以让读者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
 
这种想法是危险而且错误的。
因为人脑带宽有限,也就是说:人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熟悉的信息可以处理的多一些,不熟悉的就会处理的少而慢,太多陌生信息就会死机。所以就算是科研论文,我们也尽量一篇文章只说明一个小问题。


就像你要是和老板汇报工作,说:“我先把公司过去20年的业绩给您做个全面的回顾。”不用说,肯定被轰出来,尽管你是好心,也很认真,但是你消耗了老板过多的脑力。正确的做法是,先从老板熟悉的事情开始说起,比如公司存在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老板自己也深有体会,引起他的共鸣。
 
科普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是读者已经知道的或者熟悉的。 科普应该与读者已有的知识产生共鸣。是恍然大悟,而不是无中生有。

 

电影里感动人的,从来都是观众自己的回忆,电影情节只不过是引起共鸣
就像我们看泰坦尼克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固然可歌可泣,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在看到这段情节的时候,总会联想到自己所错过的爱情。

 少用专业术语,多用图、视频
这方面我想大家都有体会,有时候我们听别人讲课,会发现总有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我们听不太懂,讲的人却津津有味,反反复复地说。说多了,听众也放弃了,不听了。
 
演讲尚且如此,看文章就更加随意了。往往一个词看不懂,就直接关了这个页面。看文章的读者也不需要考虑作者的感受是不是?
 

所以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图片和视频来代替文字的描述。
但是文章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都用视频来解决问题,我们该怎么发挥文字和图像各自的优势呢?

视频的优点在于消耗脑力小,节奏慢,感官刺激强。如果要说明某种具体形象的东西,比如换药的过程,用视频比较合适;
文字的优点在于表达准确,留有想象空间,单位时间信息量大,方便检索。如果很想知道某件抽象的东西,很想学到某种知识,比如伤口的治疗原则,还是看文字更加准确和快捷一些。
 
这里说个典故,时间简史这本书是世界上出版量排第二的专著,仅次于圣经,作者史蒂夫霍金说过:“出版商告诉我,这本书里每多写一个公式,就会让我失去一半的读者。所以,整本书我只用了一个公式,希望这不会让书的销量减少50%。”
 


所以专业术语、公式,能不用就不要用,实在需要用的时候,记得在后面解释和标注清楚
 

 言简意赅 拒绝啰嗦

大道理说起来都懂,不要啰啰嗦嗦,不要废话。
真的做起来很难,比如我这篇文章就有足足3000多字,也就说清了一个小问题。

人的啰嗦是天性,比如下面这句话—— “开水烫伤后一般会有水泡出现”
看着很简单了,其实仍然有一半的字是废话。
可以精简一下,7个字就够了—— “烫伤后会有水泡”

作为一个科普写作者,要尽量让读者少读几个字,言简意赅。


 倒装结构 直接亮出观点

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喜欢一步一步引出主题,前面有很长的铺垫。这确实符合一般的思维模式,但是写科普文章的时候不能这样做。

比如我们在医学院学习某一种疾病的课程,往往会先学这个疾病的病因,然后是临床表现,然后是诊断标准,最后才是治疗和愈后。

但是,看科普文章的场景和上课是不同,读者的大脑随时在取舍,如果铺垫太长,读者就没兴趣再看下去了。


读者不是在教室里上课的医学生,他们更有可能是地铁里正在手机上来回切换APP的上班族。他们不会给你这个啰里啰嗦的机会。他们读文章的时候,可能并不想知道为什么,只想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文章开头的三句话之内就先表达清楚结论,后面再解释原因。
 

 条理清晰 纲举目张



上面这张图是我这个系列讲座的目录,左边是目录,右边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没有分段。可以发现,如果不进行换行分段,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去看这些文字,因为读者要读懂没有条理的内容,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
 
有条理的标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读者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可,可以跳过这段内容。如果没有事先把结构陈述清楚,一旦读到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能读者就彻底放弃整篇文章,错过后面的精彩内容了。
 

 说一个故事

科普不应该过分煽情,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力量

网上优秀的文章,很多都是一个故事。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学到了什么知识,只是因为感动才喜欢你的文章。
故事有情节,有起伏,有人物,理解起来比单纯的说教要容易很多。


四大名著都是故事,其中的很多小故事都深入人心,不断被翻拍成电视剧,千古流传。
孙子兵法不是故事,一般人都不太喜欢读,读起来生涩难懂,真正能读懂的人很少。
科普不应该曲高和寡,能传播开,大家愿意看、愿意分享,是第一位的。
 
第二部分 增加知识获得

写作技巧的第二个部分是 -- 增加读者知识的获得。
该如何让读者在短短的一段文字里,有最大的收获呢?
这是比较高级的技术了,高级的技术往往很难用条条框框来归纳的。
 
这里仅仅说一些共通的地方。
在写科普的时候, 请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懂的不要瞎扯 因为山外有山楼外楼,总有比你厉害的高手,谁都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是不是专家。我自己也曾经在一些科普文章里被别人指出问题,这当然可以帮助我进步,但也会让很多人质疑我的专业水平。写科普文章,出现一点小纰漏,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不是科研论文,但如果大的方向都是错的,那就要闹笑话了。
 


还有一点就是 --  如果能给读者一些人生感悟,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后一句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书写科普文章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试着让读者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些人生感悟。这样就能提高知识的质量。
 
什么是感悟人生呢?
我写过一个科普的系列,这个系列现在还在继续,叫《西医话养生》。是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些传统的养生方法。

比如第一篇说的是:人是多动好,还是多躺好?
我们发现很多养生的方法都是相悖的,运动员往往不长寿,得道高僧和乌龟虽然高寿,却不太运动。那么究竟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或者说运动要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佳的呢?我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一下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除了上面这种医学理念类的科普文章,专业知识的科普是否可以加入一些人生感悟呢?
当然也是可以的。

举一个我自己的专业领域 -- 烧伤学方面的知识。
2020年的时候,我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罗非鱼皮真的可以治疗烧伤吗?》
 

 
这个话题其实很大,说的是什么敷料才是好敷料的问题。这个话题可以让专家们争论很久。那么怎么向普通人解释清楚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呢?
 
这么大的话题,该从何说起?
首先要避免陷入专业知识的泥潭,否则一开头就没人要看了。读者肯定会想,你们自己专业人士都还没搞清楚,我们老百姓怎么搞得懂呢,大家是不会爱看学术争论的。
 
所以,我们应该从更高的高度去解释这件事。
 第一个观点 -- 什么敷料好?什么敷料不好?经验医学是不可靠的。
 
比如:别人小时候被烫伤,用了老鼠油,现在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个老鼠油可不一定也适合你用,为啥呢?
那是因为别人受伤的时候年轻,伤得轻,所以愈合得快;你现在年长,伤得重,伤口还发生了感染,当然好的慢了。
 
再比如:有些医生会推荐 -- 我们医院自制一种药膏,用了伤口好得很快,很多病人都试过,效果很好。这位医生说得都是事实,也是出于好心,但这些毕竟都是经验,经验未必可靠。
 


比如北方城市治疗大面积烧伤的策略和南方就是不一样的。
北方干燥,细菌难以滋生,采用暴露疗法。甚至有些高原地区都没有耐药菌。
在南方的城市,采用暴露疗法,很有可能痂下积脓,发生感染。
 
要搞清楚怎么才能让伤口快速愈合,仅仅是简单粗暴地依靠一种神药,肯定是不行的。
需要一整套的理论,去分析和判断不同的情况。这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我们称之为“循证医学”。需要知道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第二个观点 --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敷料,只有合适的敷料。
敷料是一种平衡,不是一种累加。
 
 
这个说法普通人还是很难理解,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来说清楚。
教育也是一种平衡,好的教材,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帮助。
敷料好比是教材,医生就是老师。同样的道理,好的敷料,正确地使用,才有利于伤口愈合。
 
学生水平有高低,年龄有大小,小学的教材,给初中生用,就不合适了。
敷料也是如此,不同深浅、不同阶段的创面,需要的敷料是不一样的。
所以,没有所谓最好的敷料。
 
 第三个观点 -- 什么才是浅度创面需要的敷料特点呢?
浅度创面不容易感染,但是因为创面刺激而导致疼痛和渗出。
所以适合浅度创面敷料,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
1、保持创面湿润;2、低免疫原性。
 
通过这三个观点,读者就可以知道:为啥学术界对敷料这个问题会有一些争议?什么是合适的敷料?那么后面再针对罗非鱼皮这种敷料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就显得有理有据了。否则,如果上来就说罗非鱼皮好,为什么好。这种观点不但显得单薄,而且很容易被质疑。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应该要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一期的内容,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
下一期,我会接着介绍科普文章写作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 如何改善阅读体验。敬请期待!



陈郑礼

烧伤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创面修复学组?委员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