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普和艺术融为一体|摄影
日期:2023-03-21 14:37:25 / 人气:
从2012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支持下,成功组织了11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每年征集的作品出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作者之手,融科普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大赛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启迪科学思想,为不断提高公众对科普工作的认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观众喜爱科普摄影作品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影像家协会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以科普摄影为宗旨的协会,现有会员150位。该协会曾获得过2014、2015、2016、2021、2022五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协会会员的作品获得过3次一等奖、5次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就更多了。会长柯思嘉在谈到参赛的意义时说道:“参加比赛在于向更多的人普及科学知识。我们协会还组织科普摄影讲座,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介绍给摄影爱好者,从构图、用光、立意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普摄影队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作品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展出,当时观众如潮,撤展那天下着雨还有许多观众前来观展,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他们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展览,场面令人感动。我们在中国科普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还参加过平遥国际摄影节展览,连续参加了两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中国测绘学会也曾多次获得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该学会科普处副处长谭吉安表示,每次参赛他们都在作品征集时下足了功夫,“每次比赛都得到测绘地理信息会员单位和会员的积极响应,每年参与摄影作品征集的作者、作品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作品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学会领导特别重视此项工作,拿出专门经费支持活动开展,通过学会文化墙、《中国测绘》杂志、获奖作品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获奖作品。通过摄影艺术手段,把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艰辛努力向全社会进行展示,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营造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学会也将持续开展摄影作品征集工作,将其打造成学会科普工作的品牌。”
用镜头记录是一件美好的事
今年80岁的刘慧民,是太原市进山中学校的一位退休物理教师,也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山西省政协摄影学会和太原市摄影家协会的资深会员。从第一届科普摄影大赛开始,他年年参加。他的参赛作品主题涵盖科学教育、输电技术、矿石鉴别、绿色生态、地貌景观、气候变化等很多方面。退休后,刘慧民和有同样爱好摄影的伙伴们去过很多地方,云南、新疆、西藏……走到哪儿都带着相机,他说不是为了去玩,主要就是为了拍照,一群人用镜头把看到的、喜欢的景象记录下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朱艳春是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一位退休大夫,今年68岁,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参加过五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并获得优秀奖。让她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拍摄的一组摄影作品,名叫《国粹》。有很多外国人尤其是非洲的年轻人想来中国学中医,当时我省卫生部门在省中医研究所组建了一个对外交流平台,办起了推拿、按摩、针灸的培训班,都是主任级的大夫现场教授。他们愿意来学,我们的大夫也愿意教,互助互利,既能提高其他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又能在世界上推广中医医疗技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看到这样有意义的场景,朱艳春就毫不犹豫用相机记录下来。
马志方也是一位资深摄影迷,现在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从十几岁玩相机开始,今年49岁的他,已换了十几部相机。2019年,他第一次参加中国科普摄影大赛,当时翻拍了一些医疗照片,比如看眼底的、看肺的,因为不属于原创照片没能入选。今年他专门带着儿子回到大同,在浑源县拍摄了一组关于新能源的照片《参观大风车》参赛,最终获得优秀奖。
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科普摄影大赛利用山西省科协科普工作经费,为优秀作品创作者发放稿费。每年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入围奖若干。获奖作品由主办方收藏,用于与科普宣传相关的展览展示、画册制作、网络传播等。每年还精选出100幅优秀作品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期间举办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随后在山西省科技馆、晋中市科技馆等场馆展出。
组委会发挥科普品牌优势,共享科普资源,积极尝试和探索跨省合作。近年来,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逐步走向全国,在上海浦东新区、中国科技馆新疆“丝绸之路”科学节克拉玛依会展中心、宁夏吴忠市图书馆相继进行了展览,为提升科普摄影科普效果和提升中国科普摄影品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促进了科普与艺术、人文的有机结合,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科普资源,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每年都上报给中科协。2018年9月19日,中国科协举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就调用了大量来自中国科普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 记者 李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