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科技馆:用科普扮靓生活
日期:2023-04-18 09:14:47 / 人气:
省科技馆一隅。
感受科学乐趣。
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平台,青海省科学技术馆已然成为了面向全省公众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沿阵地。
2018年,省科技馆继续以实体馆为主要载体,结合重要节假日及周末,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科普需求。截至2018年12月中旬,省科技馆对外开放285天,累计接待公众60.2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34.9万余人次,占总人数的58%。
主题科普别具匠心
“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我们是否也能够在室内制作出一个落满白雪的世界呢?”在省科技馆的科普小剧场,科技辅导员王韬雅正在提问,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着她的讲解……
如今,寓教于乐早已成为现代科技馆的共识。过去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而带有互动参与系统的主题科普活动成为了省科技馆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新宠”。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更要持续地更新、创新。2018年开始,我们确定了每月开展一个大的主题科普活动,每周进行一个小的科普活动,以青少年、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的形式,使公众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省科技馆副馆长翟咏说。
2018年11月25日,省科技馆举办了“巧手创未来 玩转机器人”主题科普活动。来自青海民族大学、西宁市第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及社会公众3600余人参与其中。
2018年,省科技馆结合省科协“生态科普行”系列活动,依托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寒暑假等,先后开展主题科普活动8次,累计接待公众近8万人次。
核聚变反应不仅产能大、燃料来源丰富,而且非常安全,可是可控核聚变能否实现呢?神舟号载人飞船是由哪些结构组成,航天员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了什么样的航天任务?这些有趣的科学问题都能在省科技馆的“深度看展品”活动中一一揭秘。
省科技馆依托展项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教育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展厅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新增的“科普小剧场”、“科学碰碰车”系列活动,形成了一套规模化的展厅教育活动体系,在青少年群体中反响热烈,受益人数近1.4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不仅如此,省科技馆广泛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其中,互动体验类达80%以上,特效影院、VR工作室、精品课程学习等体验式教学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据统计,2018年约5.8万人次分别参与了汽车模拟驾驶、直升机、蜘蛛车、VR、特效电影等项目体验;约2.7万人次的青少年参与了精品课程体验。
流动科技馆普惠基层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流动科技馆意味着将更多科普资源惠及广大青少年和基层群众。流动科技馆的设立为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州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公共科普服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科技馆这种交互体验式的科普教育。
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2018年,省科技馆在充分总结往年流动科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先锋作用,同时发挥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的“科普轻骑兵”优势,不断延伸科普触角,有效弥补了基层地区科普设施和科普公共服务短板。
“从2018年4月份起,中国流动科技馆青海省巡展活动陆续在我省的祁连县、玉树市、杂多县、曲麻莱县、兴海县、同德县、化隆县等14个站点举办,累计行程1.5万余公里,共接待公众11.2万余人次。流动科技馆的广泛覆盖,是将科普服务有效延伸至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普惠民服务实效,推动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省科技馆的流动科技馆负责人何昌晶告诉记者。
为确保科普资源能最大化惠及基层群众,省科技馆结合历年巡展情况,增强了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力度。同时,站点设置突显核心辐射效应,尽量设在校园、社区、广场等人流较多的地方,获得了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同时,2018年流动馆又添置了不少“新家当” 裸眼3D、VR互动主题展品,并在兴海县和同德县两个站点中投入使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仅丰富了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库,也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全新的参观体验。
此外,科普大篷车纵向延伸。据翟咏介绍,2018年,省科技馆根据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科普大篷车万里行”、“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在科普宣传工作中的实效性和灵活性,将科普服务继续向基层延伸。省科技馆利用科普大篷车携车载展品、展板、科普资料、教育活动等前往站点周边地区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巡展辐射范围,以配合开展基层科普服务工作。
据了解,从2018年年初起,科普大篷车先后在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下属县(区)、乡镇进行覆盖,累计行程3000公里,接待公众13200余人次。
“网络科普”拓宽传播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馆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怎样用好新展品的优势,也是摆在省科技馆面前的现实考题。
现在的科技馆已经脱离了以前与公众的“距离感”,向着更为人性化、更具开放性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已然成为省科技馆发展自始至终贯彻的理念。正因如此,数字化、网络化科普信息建设的概念应运而生。
2018年,省科技馆继续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运用官网、微信的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公众精准、高效推送科普信息,持续扩大网络科普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据介绍,省科技馆为保证官网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在官网运行日趋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后台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发挥科技馆官网的资讯窗口功能。
同时,提高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力度。抓住微信公众平台与公众零距离的特点,将微信平台作为网络科普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一方面,融合线下活动,开展活动预告、报名、宣传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活动效率和宣传广度;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权威科普信息、科技馆工作简讯以及重要通知,为公众打造丰富、多元、全面的掌上科普体验平台。
不仅如此,还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科普宣传。2018年,省科技馆及时抓住契机,通过上传科普实验秀、展项操作演示、科普活动现场等短视频,利用新兴自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据介绍,在未来转型中,省科技馆将重点打造和完善数字馆建设,积极响应“互联网+科普”的工作部署,不断创新科普手段,继续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升在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头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科普信息精准推送能力,为公众搭建网络科普平台。